秋分过后,滇中大地秋意渐浓。记车驱车从昆明主城出发,沿着风景秀丽的滇池南岸一路畅行,约一个半小时后便抵达晋宁县二街镇。恰逢是赶街的日子,在二街镇阳光大市场内的智能化肥微工厂,围观人群的目光被一台小型的智能配肥机所吸引。


“一大早就来了,听说在智能化肥微工厂购买的化肥是通过测量土壤后科学配制的,化肥款还可以从信用社贷款,企业还为贷款贴息,这对我们农民来说可是个新鲜事物。”晋宁县昆阳街道办事处普达村花卉种植户李亚云高兴地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希望能够通过科学配方施肥,让地里的玫瑰长得更好,卖个好价钱。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对于长期以种、养殖业为主的农村经济来说,化肥是必备的农业生产资料。如何才能做到科学合理的施肥?今年初以来,云南省农村信用社与云天化集团就着手联合开发“智能化肥微工厂”线上订单支付系统,历时近8个月,农银企金融创新模式终于在晋宁县成功投入运营,农户“精准施肥”、“把脉施肥”的构想成为现实。

解决农资环节难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信息不对称、融资能力低下、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三农”长期无法获得足够的银行资金支持。当前,随着农村土地流转不断加快,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大量涌现,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不断增加。由于一些不正当竞争的出现,农业生产资料普遍出现赊销现象,这使得本就不足的农村资金更显短缺。


这种矛盾不仅导致了农资经销商资金周转困难,同时还造成种植户越赊越难,有些种植户因为赊销而被投机分子蒙骗,购买到假农资的情况时有发生,进而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云南农信社和云天化作为省内的重点金融企业和农业企业,为缓解农村、农业生产的资金瓶颈,双方共同开发了一套农资金融支持系统。云南农信社对种植户提供一定额度的农资专项贷款,在满足种植户购买农资资金需求的同时避免购买到假化肥,从而既解决了农业生产中资金需求问题,也解决了科学施肥的问题,在降低化肥投入量的同时,提高化肥效率,通过测土配肥+金融+农业的模式,使农业生产走上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


晋宁县兴隆村村民吴斌对化肥赊销有着深切体会。他说,以前通过熟人介绍在农资店购买化肥,由于多为赊销,不方便讨价还价,最后不仅实际的价格要高出市场同类产品很多,而且在遇到化肥质量不好时也有口难言。现在智能化肥微工厂购肥贷款有贴息,价格也便宜不少。关键是他们提供免费测土配肥,可以做到精准施肥。以前不测土,施肥可能会浪费20-50%,现在更实惠了。

在智能化肥微工厂内,李亚云详细了解了购买配方肥的所有环节。据她介绍,家里种了27亩玫瑰花,来之前微工厂就为其测过土了,今天准备先买12亩的配方化肥。她说,现在种花的成本确实高,仅化肥每年每亩大概就需要花费2000元左右,好在云南农信社的金碧惠农卡为她授信4万元,购肥贷款由云天化公司贴息,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她的资金压力。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主任施增荣说,“智能化肥微工厂”订单系统不仅实现了农户线上购买配方肥的功能,该平台还以云南农信社惠农卡为载体,实现线上贷款购买化肥,同时享受贴息优惠政策,切实为农户解决了赊销购买化肥的难题,成为了农银企创新金?合作模式的典范,真正体现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合作共赢。


开启精准农业定制服务


走进二街镇的智能化肥微工厂,墙壁上张贴的微工厂售货流程图、金碧惠农卡办理流程、智能配肥机操作流程一目了然。微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只要在他们店里购买配方肥,土壤检测全部免费,而且购肥资金可从信用社贷款,贷款由云天化公司贴半年的利息5%,农户只需付出少量成本即可购买配方肥。


记者在微工厂直营店里见证了农民杨保华仅用3分钟就完成了化肥购买下单付款业务,40千克化肥,共136元。杨保华只需在平板电脑上签署名字,整个下单过程就完成了。透过下单区的玻璃墙,一台占地约2平方米左右的智能配肥机清晰可见,这边刚下完订单,那边智能机就把化肥配好了。


据介绍,智能化肥微工厂是以智能配肥设备为核心载体,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整合产品、渠道、农户、农化服务等要素,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化肥和农资产品使用发展趋势,根据当地作物、土壤情况调研后台测土配方数据为农作物提供个性化的配方肥。微工厂项目采用创新的营销模式,加速传统化肥行业转型升级,打造满足农业最终用肥需求和农化服务要求的新型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互联网+精准农业定制服务平台。

智能化肥微工厂支付系统是云南农信和云天化集团云农科技联合研发的针对农户贷款、配肥、支付、资金管理以及化肥生产配送的一体化系统。该系统基于云南农信移动收单平台,通过嵌入云农科技配肥系统实现在线配肥,借助于云南农信智能终端实现化肥款支付并与化肥生产系统进行交互,最后通过企业网上银行进行资金清算。


施增荣表示,云南农信将依托“智能化肥微工厂”系统,进一步简化、优化农户贷款流程,有效提高农户贷款办理效率和扩大农贷面,切实加大对“三农”的信贷资金投入,大力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农业“小巨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